五、“福建高產曝氣泥棚”的集污排污配置
1.切割式吸污泵排污法(如圖)
如圖:圖中列出了兩種排污法,一是吸污泵排污法,二是傳統的“池外拔管”排污法,不是指兩種方法同時使用,而是指二選一即可,本圖只為解說用的;目前看來,針對“福建高產曝氣泥棚”來說,最簡單最實用的排污模式,還是切割式吸污泵;
“福建高產曝氣泥棚”之所以能高產,關鍵之一還在于設計了“集污+排污”,目前是非常簡單實用的“切割式吸污泵”(功率0.75千瓦)放在池塘鍋底最中間的鍋中(鍋中鍋),喂料完畢后,等1~2小時吃完料(檢查吃料情況)后,停止底曝氣,開動水車,進行集污半小時,再開啟吸污泵電源,開幾十秒鐘左右,抽上來的污物,用100目篩網過濾,可觀察到網中的污物,包括可能的死蝦和蝦殼,為養殖提供判斷依據;
有排污的幫助后,冬棚蝦,雖然水溫低,管理得好,一般養殖100~120天就可達到26條,蝦價不好就只好控料來等價格;

2.傳統的“池外拔管”排污
也是如上圖,池塘做成鍋形池底,中間凹處做排污口,裝網罩防止活蝦排掉,接管道,通過地下連通到池塘外拔管井,拔管井統一有涵管排到外渠排水溝,需要排污時,在拔管井,拔出套管,利用水位落差壓力,污水被壓出,排入涵管排走;
“池外拔管”方式的隱患1:蝦場往往幾個池塘統一用一個拔管井,這就要求必須注意能及時排走井中所有污物,以防止各個池塘的病菌,通過統一的拔管井,相互感染;
隱患2:為了防止排走活蝦,排污口用網罩蓋住,受罩網孔徑的限制,無法排走大的死蝦和蝦殼,其實正是這些死蝦和殼,造成偷死和傳染,以及氨氮亞鹽超標的;
隱患3:從池塘中央排污口到池外拔管井這一段地下管道,一直和池塘水呈相通狀態,管內厭氧環境會不斷滋生氨氮釋放到池內,同時也滋生弧菌等有害病菌;
3.“池中拔管”模式(如下圖)
優點是:勞動強度小,只需要人工進去拔管十幾秒鐘就可以了;缺點是:由于排污出口在外面,操作者無法當場看到排出來的污物,無法為養殖提供判斷依據;
拔管放在池塘中央,池塘中間固定內管上可打大孔徑,以方便排掉死蝦和蝦殼;由于拔管時動靜還是較大的,活力強的蝦會迅速遠離排污口,一般不會排出活蝦;
這樣則可以解決以上“池外拔管”產生的所有問題,平時因為外套管的隔離,池塘地下的這段橫排污管是與池水隔離的,拔管時,因為水壓的原理,池水只會往外走,這就杜絕了池塘地下這段橫管的污染問題,也解決了各池塘可能通過統一的外拔管井相互感染的問題;
施工方法:在高位池中央做一個鍋中鍋,在鍋中鍋最底部固定預埋管(內管),內管要用切割機鏤空(如圖),鏤空的尺寸,必須能排掉大的死蝦和蝦殼,例如預埋內管直徑為150mm,高250mm,上端封死,在內管靠下面底部:鏤三個寬75mm,高100mm的長方形鏤空(如上圖),完全可以排掉大的死蝦和蝦殼;在內管上套外管(以阻隔水體),套管直徑為200mm,套在內管上,下部卡入卡槽,以防止漏水,套管高出水面,以工人方便拔管為準;
但是因為需要人到池塘中央去拔管操作,比較麻煩,所以,需要解決機械化操作的問題(但要做到這個并不難)
